古道文化
【 發布時間:2020-12-30 】
大巴山是我國南北地理分界線,它是漢江和嘉陵江的分水嶺,其西段就是米倉山。因穿越米倉山而得名的米倉古道,與金牛道、荔枝道并稱中國三大古蜀道,被譽為“中國乃至世界交通史上的活化石”“一條流淌的茶馬文化長河”“一段可以觸摸的歷史”。米倉古道為南疆北國之鎖鑰,北上關中而通中原,南下巴蜀以達西南,是中國歷史上極為重要的一條軍事通道和商貿運輸要道。目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已將米倉古道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預備名錄。
《辭源》記載:“米倉道,在今陜西南鄭縣南,位于川陜交界,東與大巴山相連。自南鄭經此山為入蜀要道,路皆險峻,古稱米倉道。古代用兵,自陜入蜀,多出此道”。
據考察,米倉古道始建于3500多年前,秦漢時期整個大巴山區域的古道體系已相當發達。漢中以北有四條古道分別通往長安,自西向東分別是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漢中以南有三條古道通往巴蜀,自西向東分別是金牛道、米倉道和荔枝道。它們同翻越摩天嶺的陰平道等一起,組成蜀道體系。
米倉道支系眾多,在巴中市區域內的路網總里程近400公里。途徑光霧山區域內的米倉道有兩條也是開辟最早、利用時間最長的古道,至今仍被當地利用。一條是從陜南漢中出發,經南壩、桃園(韓溪河)、上兩、南江、巴中等地,抵重慶。另一條仍是從陜南漢中出發,經小壩、大壩、關壩、上兩、南江、巴中等地,到重慶或成都。
兵之道
古蜀道中,褒斜道和米倉道南北銜接,軍事價值凸顯,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據統計,從商末周初到南宋末年,見于史載的比較重要的戰爭有20多次,這些戰火在米倉道上留下關隘14處,城堡13處,古寨6處,石刻18處,驛站21個,碑刻4處。
殷高宗十年,巴方(今川東北及漢中以南)發生反商戰爭,婦好率兵,越秦嶺下陜南,平定了漢中后又翻越米倉山經米倉道到達南江、巴江、渠江、嘉陵江一帶,平定了巴方叛亂。周武王伐紂時,得巴蜀之師,助武王克殷紂有功,以其宗姬封于“巴國”。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兵經米倉道南下相繼滅了蜀國和巴國,建立蜀和巴。秦朝末年楚漢相爭時,“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就發生在光霧山景區米倉古道上的截賢驛。劉邦為漢王時,“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秘密屯兵光霧山等大山區;后經米倉道出戰中原,一舉定乾坤。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大軍西征漢中王張魯,張魯兵敗,由漢中、南鄭經米倉道直奔巴州;曹操大軍追至巴州,張魯投降。
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張郃隨司馬懿前往迎擊。后諸葛亮糧盡退兵,張郃追至米倉道木門段,與諸葛亮軍交戰,交戰中亂箭射死。宋開禧二年(1206年),四川宣撫使陳松驚聞副使吳曦叛宋,慌亂中棄興元(漢中)經米倉道入巴中到閬中。紹定四年(1231年),成吉思汗之孫蒙哥汗親率大軍自陜西洋州(今洋縣)經米倉道向蜀地進攻。明朝末年,天下大亂。闖王李自成、大西王張獻忠多次用兵,經米倉道南征北戰,最終均兵敗垂成。清代乾隆時期,白蓮教起義。嘉慶年間,多支起義軍經米倉道進入蜀地,消滅清軍無數。
1935年,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在上兩號召北上抗日,主力經米倉道等出川通道撤離川陜革命根據地后,留下巴山游擊隊,以光霧山為中心,憑借險峻的林海天險,與敵人斗爭長達5年之久,演繹出眾多悲壯故事。

商之道
米倉古道是一條南北經貿往來的重要商道。自商代起,道上民間往來、商賈販運就十分頻繁,促進了南北貨物流通和經濟發展。米倉道上的貨物運輸主要靠人力背運,當地群眾叫“背二哥”,南下貨物主要是鹽巴、大米等,北上貨物主要是火紙、茶葉等。從非物質文化遺產《巴山背二哥》“去背火紙來背鹽,婆娘娃兒都靠它”和古詩句“千年茶樹留木門,萬里茶道繞嘉川”,便可知米倉古道上商賈云集的盛景。

文化之道
米倉古道是一條文化之道,三千年來,無數巴蜀才子滿懷憧憬與希望,躊躇滿志過境北上長安,更有無數文人墨客途徑米倉道,吟唱出一首首不朽詩篇,給米倉道留下了豐富的經典文化。




科學之道
米倉古道是峽谷峭壁上開鑿出來的,其修建難度可以想象。智慧的古巴人運用熱脹冷縮原理,用“火燒水淋”的方法,硬是開鑿出了一條可供通行的道路,不能不說這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偉大創舉。據史料記載,古巴人在開鑿這些道路時,都是先放火燒石,再趁熱澆冷水,使堅硬的巖石在熱脹冷縮中炸裂,以便開鑿,此筑路方式堪稱古代“盾構機”。而在絕壁之上搭建棧道,他們橫向鑿孔,孔中插入粗木梁,并下加斜撐,梁上再鋪厚木板,絕壁天路就此形成。
米倉古道沿線是光霧山—諾水河世界地質公園地質奇觀的集中呈現地。歷次造山運動,加之山體受水流溶蝕切割成谷,米倉道往往便選擇在這些南北走向的深溝峽谷間。今天這些深澗峽谷都是地質研學的絕佳目的地。
